吸顶灯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吸顶灯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泉州老街古巷那难舍的情怀捡拾被光阴掠走的记忆-【新闻】

发布时间:2021-04-22 15:07:08 阅读: 来源:吸顶灯厂家

深读周刊·第五期:

为了忘却的纪念

闽南网7月29日讯 泉州到底有多少条老街巷?很少有人能说得清楚。【海都《深读周刊》全集汇总】

50后的政协委员陈敬聪,用双脚丈量了333条老街巷,花去了足足一年半的时间,近期准备将手中整理的文图,集结成册出版。

80后的泉州女孩思亚,也是去年3月开始了对老街巷的走访,冠名“我的乡愁”,发表在新浪博客上,目前已更新到第144篇。

时光加速改变着每一条老街古巷的容颜,人们在加速纪念着心底里那份无法割舍的情怀。只有老街巷里绵延的日子,似乎每一天都差不多,仿佛空气也会凝固。

上一代人担心,年轻人会忘记这里,忘记历史。年轻人则在担心,随着城市改造加快,再难找到古城的灵魂。人们陆续从老宅里搬了出去,生活在缤纷多彩的霓虹之下;却又三不五时地回来履行“传统义务”,感慨静谧时光的难得。

斑驳不只是蔓延在老街巷的墙面上、地板里,它还盘桓在人们的心上。旧与新的矛盾,衰与荣的纠缠,人们努力捡拾起那些被光阴掠走的一切,再把这一切整理成历史文献。

而所有夕拾朝花的努力,并不是没有意义。“寻常巷陌不平常”,老街巷里有文章。文章里,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泉州人挥之不去的情感记忆,深酿着整座城市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生态,纪念者们整理的都是历史,寄语的却是未来。

采访中,80后小伙黄强这样描述泉州的老街巷:你不必知道终点在哪,就随便走一走,会有惊喜等着你。

没错。一座城市,能有老中青那么多有心人,用各种方式,去纪念着那么多条老街古巷,这纪念本身,就已经是一件很让人惊喜且欣慰的事了。(海都记者陈丽娟 实习生 刘阿惠 摄影 谢杨 视觉 长旺封面 文字 王芳)

往期回顾:

深读周刊·第四期:漳浦佛昙镇吸毒者的救赎 瘾君子为戒毒自剁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显示全文 点击进入闽南网论坛>>老巷拾光

墓碑石可作窗台,捡来的清代木牌坊,拿来随手悬挂于门楹前,这是一种情怀,是对悠悠岁月不舍不弃的眷恋。穿行于6.62平方公里内的几百条阡陌小巷,不经意间,总能遇见过去,听到一段关于某个朝代的故事。或生或灭。

因为痴心,吴家父子用毕生拼接残存的碎片,他们用自己的故事,为古城延续了新的传说。因为遗忘,割舍难以再带伤痛,有些巷子越缩越短,被覆盖、替代,然后消逝。

名字是最初也是最后的记忆代码,如果有天当这些街巷渐渐被岁月洗尽,一切也将变得如白云一样轻盈,只是轻轻提起,再无深深怀念的寄托。

每每有外人来,颜宝楚都要很骄傲地跟人介绍一遍祖上的风光

古城变迁

今泉州是从今福州迁到今丰州(古称武荣州),然后再迁到今泉州,一路南迁东扩,逐渐靠近海岸、熟悉海洋。从唐景云二年(711年),州衙已从丰州南迁,古城扩建历经1000多年,逐渐成为如今形似鲤鱼的古城区。而真正称其为“鲤城”,还是1659年清朝的事。

图中三环城墙,是1983年泉州地名委员会根据《泉州文史》资料绘制的地形演变图。由内而外分别是子城、罗城和新罗城。不过,关于“先有子城还是先有罗城”,随着各种文物的发现和踏勘考察,并未有统一的认识。筑城扩建时间,也有人认为只在唐、五代、宋、元时期。元代以后,就未再扩建。

目前,古城保护区域面积约为6.62平方公里,随处可见的“老古董”,是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告诉我们,曾经的泉州,原来长这样。留住根,即是留住希望。

文人多寓此巷

午后3时,还是一天最热时。县后街彩笔巷9号颜家的门口,百年前的古井井水依旧清澈。弟媳妇从井里打了桶水上来,正准备给老房子降降温。

推开那扇红色的厚重大门,72岁的颜宝楚,热得光着膀子,摇着蒲扇,索性坐在石墩上。颜家世居于彩笔巷,房子200多岁了。清朝时,曾有祖上颜启中任兵部福建督学部院,家世显赫,门口雕梁画栋。每每有外人来,颜宝楚都要很骄傲地跟人介绍一遍祖上的风光。说着说着,弟媳妇从背后添了一句:年轻人都不爱住,早就搬了出去。

颜家也是在彩笔巷住得最久的一户人家。巷子并不长,只有10多户人家。

彩笔,即文人的生花妙笔。也住在改巷的泉州文史专家吴幼雄,在施钰的《石房樵唱》里最先了解到巷名的由来:“明季文人多寓此巷,由是得名”。他父亲吴文良是考古专家,吴家老房子正是清代文人施钰的故居。这条巷子,还有一个文人,是半世纪前已故的美术家顾一尘。

父亲倾其一生,研究宗教石刻,这座房子,整体就是一件文物。父亲到处搜寻石刻,再兴奋地搬到家里的场景,吴幼雄还历历在目。客厅前的那扇大门门柱,用的是印度教和佛教的石刻,就连窗台石也是墓碑石。

后来,父亲将这些宗教石刻全部捐献给国家。泉州海交馆内现存的宗教石刻,多出自父亲的手。父子俩还花了78年时间,完成《泉州宗教石刻》这本书。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显示全文 点击进入闽南网论坛>>

裴巷,两名少女从雨中走过,给这条老巷,带来生机

张铁匠的打铁巷

打铁巷,位于西街裴巷的中段。巷子不过一米宽,比彩笔巷还短,仅住着6户人家,挂在巷口的巷匾是一块简单的手写铁皮,字迹已显斑驳。一辆电动车迎面而来,人几乎只能靠墙,小心翼翼地避开。

临近中午,60岁的老陈坐在屋子里,打着赤膊,吹着风扇。屋里,老伴正在准备午饭。当老陈还被叫做小小陈时,这条巷子已经看不出和打铁有何关系。他听老一辈说过,打铁巷,就是打铁的地方。

其实,遇见它,也是遇见另一个海丝的见证。

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达到鼎盛,发达的造船业催生了各种锻打船钉、船锚的打铁店。一位有名的张铁匠原来就住在西街裴巷,后因南门一带的造船厂要往返近10里路,取货不便,他便到当时造船业较发达的南门厂口街附近开设打铁铺。打铁营生也因此在整条巷子延展开来。为防重名,后者被称为“南门打铁巷”。

如今,再难找到一家打铁铺,巷名也越来越不易被外人所识记。虽然老陈仍“固执”地告诉来访的朋友,自己住在打铁巷。实在找不到时,才无奈地用巷口的“裴巷120号”替代。

巷名的更迭替代

历史更迭,巷名的更替再正常不过,但前后相承,并未毫无关系。

元末,泉州海外贸易气数将尽。在这最后一段繁盛时期,作为城市主干道的排铺街,挤满了外国商人摆摊售货,热闹非凡,排铺巷便因此得名。

现在,这条巷子只和义全后街重叠,但仍比其他静谧小巷多了几分人气。

巷子原有一家玻璃厂,改制后跟不上市场竞争,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上世纪90年代,跳舞热潮来袭,玻璃厂二楼的场地被改造成舞厅,每日清晨和晚上,固定有一批附近的老人家来跳舞娱乐。

在中山路两旁,有许多巷名与彼时的经济有关。比如,豆生巷曾因巷内几户人家都是制豆为生而得名。现在唯一和过去的联系,就是巷口那一口清甜的水井。只是,自从附近建了公厕,化粪池的管道紧挨着水井,冰凉的水只能成为巷内人家拖地的水源而已。

不过,豆生巷的名片,也由补鞋的勇阿替代。勇阿自安溪来此处补鞋已有18年,和巷子里的人家成了朋友。水井旁的那户人家,把自家房子借给勇阿一家居住。这些年,但凡到豆生巷寻找历史的,勇阿免不了成了“导游”。

一条巷一棵榕树

古城的不少巷名都和士大夫名垂青史的传说有关。

从九一街桂坛巷进入,往东,就是东边巷。桂坛巷里曾有明朝南安伯郑芝龙的府第,东边巷中段往左是洪衙埕巷。洪衙埕巷,曾因清朝名将洪承畴的府第而得名。

和许多老街巷一样,这里也有不少古厝已租给外地人。敲开一户人家的门,阿婆操着一口外地的口音,连巷子叫什么,她都不太清楚。屋里面,废弃沙发等杂物,随意堆放,没了古厝的美感。

沿着隔壁街问了好几人,才知道,这里住的都是同一宗族的宗亲,只是和洪承畴没什么关系。

住在巷内4号的老郑,自小出生于斯。他们的祖上曾是洪承畴的邻居,洪承畴的故居现在已是泉州三中的运动场。老郑的左邻右舍都是自家亲戚,上世纪60年代这一片翻建时,他们特地在巷口处设了隘门,体现族群合居。

我们一直要找和洪承畴有关的一条巷子,叫通天巷。史书记载,洪承畴之弟洪承畯,愤其兄降清,在其府第对面建了一座通天宫,祀奉宋代抗金名将张巡、许远。许远的塑像怒容满面,伸出右手直指洪府。“通天”与“滔天”谐音,寓有怒责洪承畴罪恶滔天之意。

就是这么一条斜对面的巷子,已见不到踪影,只剩巷口一棵榕树。洪承畴变节降清,后又在清朝立功建业,关于他的功过是非,历来多有争议。不知这消逝的通天宫和通天巷,是否寓指着某种选择。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显示全文 点击进入闽南网论坛>>古厝私藏

陈阿婆养的10多盆兰花和古厝一样“老”了

大户人家喜欢聚族而居。黄宗汉家族的连片古厝,都刻有“读书积德”的祖训,以警示后人,不进官场,积德为民,体现了家居、教育、祭祀为一体的家族体制,以深远的睿智思考着如何繁衍家族,和谐共存。

古厝,承载着家族繁衍的历代传承和个人对自身终始的回望。他们带着家族和个人的秘密,藏进古厝深处,最大限度地减少被时光侵蚀的机会,更为后人多留一份寻踪的记忆。

兄弟守护私家园林

八十多岁的黄永碏至今和哥哥一家居住在古厝里,守护着明朝私家园林

在东街和打锡街中间的老街巷,好几家古厝大门前写着“读书积德”的祖训。这是黄宗汉家族古厝的标志。

黄宗汉,清道光十五年进士,先后出任浙江巡抚、两广总督、五口通商大臣等。咸丰皇帝曾御赐“忠勤正直”,是当时出身福建的具有影响力的官员,一生勤勉忠诚,声振朝野。

从镇抚巷黄宗汉故居对面的一条小巷进入,82岁的黄永碏至今和哥哥一家居住在古厝里。穿过后来新建的几座楼房,眼前豁然开朗。一扇敞开的大门外左侧,阳光、假山就这样跳入眼中。

黄家花园并不算大,但结构却特别精雅。假山下直通八卦沟,池水从未干涸。池子虽小,但周长曲折,且有石栏相护,高低回绕,造型极其优美。

园林里还留有当年的石香炉、石莲台、石桌、石凳,早先也属于山池的附属布局,因为原有的庭院较为狭窄,便搬到靠外的小院里。有意思的是,原先的石香炉都物尽所用,种上了花。

三四年前,房子翻建过一次。黄永碏的理念中,房子不能盖得满满的,要留有一定的空间。且新房的外墙得盖成琉璃瓦,和这座明代园林相呼应。

黄永碏站在两个院子间,阳光洒在他的银白色的头发上,不单是入了画,甚至也入到久远的时光里了……明朝时,这里的古厝还是安海一个盐商的府第,后因生意衰落,黄家将这古厝买了下来,私家园林也就从明代保留到了现在。

清朝时,黄家遇上了一个劫难。因政治上的误解,原是探花的黄宗汉之子黄贻楫看破官场,辞官回乡,教育后代认真读书,不进官场,积德为民。后来,“读书积德”成了黄氏的座右铭,从此以后,文人不断,却无人愿意当官。

这样的祖训,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黄家人,现代出了黄松、黄永砯等著名的艺术家,黄永碏也一直教导子女,连家里的布置也依然保留书香的味道。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显示全文 点击进入闽南网论坛>>

扶卿巷黄宗汉出生地

一家人的精神纽带

最靠近打锡街的扶卿巷,是黄宗汉的出生地。百年来,不管房子历经几次翻建,黄氏后人仍坚守保留闽南古厝的样式,而一旁的祖厝,是怎么也不能动的。

这是黄家精神的延续和纽带。每年的家族祭祀,来自全国各地的黄氏后人,都要来到这小小的巷里,到祖先面前鞠个躬,方能表达内心澎湃的情感。

40岁的黄海云一直守着这里的老房子,从没有搬出去的念头。家里的祖厝前停了两辆自行车,是家里人的出行工具。他喜欢这里的闹中取静,不管外面的街道多吵闹,进入巷子里,整个世界似乎也清静下来。耳边,有的只是偶尔迎面而来的邻居招呼声。

住在后巷3号的另一房黄氏后人,则是以另一种生活存在。每天清晨,吴阿婆都要和婶婆坐在巷子间的通道话仙。有时,婶婆做着针线活,她摇着蒲扇,日子就这样流逝着。有时,婶婆摘了刚冒芽的茉莉花,让她帮忙戴上时,仿佛时间回到从前,一直停滞不前。

老巷的日子,似乎过得也十分缓慢。吴阿婆嫁过来57年,老的是容颜,不变的是老巷的时光。2座几乎相同的古厝里,住着4户人家。这几年,年轻人都陆续搬了出去,人气愈发稀少,仅余几位老人恋栈。4家人都是亲戚,大家不约而同地将护厝的4个房间做了厨房。每天做饭时,就是整条巷里人气最足的时刻。

回到初生的地方

敷仁巷和镇抚巷相通,据说这条巷曾是黄氏家族的夫人居住地,巷名取做“夫人巷”,久而久之,谐音化成了敷仁巷。

78岁的陈阿婆,住在巷头,是黄氏家族的邻居。在她眼里,那样的黄家,才是大户人家。

古厝是80多年前父亲建的,兄弟姐妹9个都在这里长大。父亲到过南洋打拼,思想也比较开化,几个姐妹都上了学。阿婆还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单位给她在刺桐新村分了房子,但阿婆却不爱居住,和大姐、二姐搬回了老厝,守住这段记忆。

天井前的10多盆兰花,和古厝一样老。除了日常打扫、照料这座古厝外,她最操心的还是这些兰花。以前,天热时,阿婆都要拿着扶梯,挂一块遮挡布。年岁大了,不敢爬上爬下,她就用几把旧伞绑在兰花盆上,实用又省事。

7月的时间属于世界杯。阿婆每天凌晨都追着看,但清晨一早照顾兰花的工作,怎样都雷打不动。

这些年,姐姐们接连走了,房子也越发老了,阿婆依然习惯了这里,不愿搬离。她想好了,等守不动的那一天,她就让姐姐的孙女接手。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显示全文 点击进入闽南网论坛>>人文物语

一些传统的生活习性,依然刻在每一个泉州人的骨子里。比如西街,这条古老的街道上,很多临街店铺还在使用那些木制的连排老门板;杂货铺店,老板娘手里摆弄着的还是脱了漆的旧算盘,噼里啪啦地算着钱;而无论是用来盛面线糊,还是装几个春饼、煎包,端在顾客面前的,都还是上世纪80年代常见的薄薄的搪瓷碗。住在古巷老街里的人们,始终以他们最习惯的生活方式,纪念这里的一切。

一个小朋友从道才巷活泼地跑过

它是离我最近的一座风雪驿站

——舒婷,50后

40多年前,舒婷第一次踏进西街旧馆驿的石板路,她一辈子都忘不了,自己是如何在这座迷宫式的三进两落大厝里穿梭:跨过盈尺高的木门槛,在古井边洗脸,坐着硬条凳,喝手制新茶。家的味道弥漫在这些被刷洗得木纹斑驳的中案桌、影壁、窗棂上;写在微微发黄的字画里;刻在龟裂的方砖间;绘在天井蓝釉花盆里的官兰上,镶在滴水檐的青苔上。

15年前,感慨于父亲的去世,舒婷和丈夫带着16岁的儿子再次返回老家泉州,履行一种类似成人礼的仪式。那几天,她和大多数泉州人一样,听南音、逛梨园,尝大排档的牛肉小吃,吃东街肉粽、面线糊,帮丈夫试穿“七匹狼”西装,给孩子物色“匹克”旅游鞋。

回去后,她写了这篇《籍贯在泉州》的散文。1300多字的文章末尾,她这样说自己的故乡:“在漫长的种族迁移中,它是离我最近的一座风雪驿站,几代人从这块热土汲取的能量,吸引我,像指南针一样总朝着它的方向。此生,我的籍贯是泉州。”

祖宅象征着一个家族的根

——龚书涵,40后

旧馆驿内,至今保存着许多古色古香的闽南古厝。这里曾经是古代驿吏或来往官员歇宿、换骑之所,巷内大宅里曾走出过诸多贤达。舒婷(原名龚佩瑜)就是从其中著名的“旧馆驿龚”走出来的。

旧馆驿24~26号,是龚家大宅。三开间的龚氏古厝曾有三块“文魁”匾高悬,屋主龚维琨曾是清道光年间翰林院编修、咸丰壬子科乡试举人,他的两个儿子丕铖、丕翘皆通经学,继承父业,后人则多以教书为业,成为泉州城里有名的书香门第。

这些年,龚家人大多都搬离西街,龚宅当年的味道渐少。房子租给了外地人,整个祖厝和一旁的房屋,被一扇铁门硬生生地隔开来。饶是如此,祖宅始终还是龚家人感情的维系。65岁的龚书涵(舒婷的堂哥),打记事起就住在象峰巷。他还记得,前年春节,舒婷以及厦门其他的龚家人一行40多人来到祖宅,其中七成人他都是第一次见,但坐在祖宅里,说着祖宅当年的趣事,大家一点都不生分。

龚书涵说,祖宅象征着一个家族的根。他拿自己父母举例道,虽然他们早年就已搬到外地去住,但母亲当年临盆的时候,还是“执著”地回到祖宅里生下了他。

就是想要记录这一份存在

——陈敬聪,50后

陈敬聪走访了333条古街巷

龚书涵描述的这份“执著”,是所有泉州人的“通病”。这些年,陆续有年轻人从老街巷搬了出去,但每逢一些传统习俗时节,他们依然会回到老宅去“履行义务”。西街片区,斑驳老旧的古厝大门上,总能看到崭新的“喜”字贴出来。

人们用各自的方式去纪念自己身边的老街巷。去年3月起,泉州政协委员陈敬聪,从西街孟衙埕巷出发,花了足足一年半的时间,用自己的双脚丈量这片神奇的土地,拍下古城老街巷的身影。本月底,他的《泉州老街巷》画册即将正式出版。泉州市地名办评价,他走过的333条老街巷,构成了泉州老街巷的最完整资料。

333条巷子,寻觅的过程是很不容易的。有时,为了拍到一张好的照片,能如实反映街巷故事的照片,陈敬聪需要跑上好几趟。他说,自己的出发点很简单:就是想要记录这一份存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他想记录下这些街巷的现状,勾起后人对它的记忆。

比如,明代,朝廷曾在泉州设织染局,地点设在东街门楼巷,这也是泉州作为“海丝”起点的有力佐证之一。但1937年后,街巷里早没了“门楼巷”这三个字。他担心,再过几年,年轻人会忘记这段历史。

你不必知道终点在哪

——黄强,80后

让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老街巷。这些年,还陆续有年轻人搬回老巷生活,搞些文创开发。2011年,住在鲤城区文化宫畔的80后男生黄强,在一次与朋友的聊天中,萌生了走街串巷的想法,决定在微博上宣传家乡的美好。

他从家对面的祖师巷走起,花了2年多的时间,走了老城区150多条巷子,完成“刺桐百巷”的手绘地图。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乐趣:走进一条小街巷,你不必知道终点在哪,就随便走一走,会有“巷中巷”的惊喜等着你。

80后泉州女孩思亚,今年3月份也开始了对老街巷的走访,并以“我的乡愁”系列,记录在新浪博客。激励她的,是电台曾播过的一句片花:想以我的双脚,走过泉州的街头巷尾。她的博客已经更新到第144篇。

思亚的第一条巷子从连理巷走起。这是泉州的一条爱情路,历史上“连理生韩琦”的遗址,如今的痕迹只剩下巷口的一块石碑。行走中,她感慨良多:老街巷里许多民居,如今都租给了流动人口,缺少应有的保护。比如,蔡清故居,已算是西街片区中保护较好的名人故居了,但仍有脏乱杂的现象存在,她自述“常常一边写着一边流泪,一想起曾经的辉煌,再对比现在,怎能让人不心酸。”

那里藏着泉州的灵魂

——80后,思亚

《泉州老街巷》画册即将面市

为什么要纪念这些老街老巷?思亚心里有好多个“答案”。一会儿聊聊传统文化,一会儿又说说“海丝起点”,讲到最后,思亚略显伤感地反问,你有没有发现,随着城市改造的过程,许多片区改造完,却找不到泉州的灵魂了?

“而当你走过西街,走过城南,就会找到真正的泉州!”她说,希望等她做完这些系统的记录,以后,人们想要查找哪一条巷子,就可以直接了解那条巷子的故事。

思亚这种纪念方式,与忙着筹备出版《泉州老街巷》画册的陈敬聪,不谋而合。作为政协委员,陈敬聪决定将他们的想法付诸更多行动。他今年准备提案建议,保留鲤城老城区的地名记忆,在一些有意义的历史街区,通过另一种形式,将这些地名有效地保留下来。

事实上,泉州的官方,对每一次地名的命名也从来都是很尊重的。前不久,泉州刚初步敲定,东海学园内,泉州一中前道路的命名,就叫一峰路,延续当年一峰书院的历史。

人们纪念老街巷,是对生活的尊重。时光改变了它们的颜色,却改变不了一代代人心中绵延着的情怀。

本期参考书目:《泉州古城踏勘》、《泉州市地名录》(1982年版)、《鲤城区志》、《泉州地名略谈》(陈泗东,1972年)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显示全文 点击进入闽南网论坛>>

台海网(微博)2月2日讯日前,泉州市公安局设立民警职业安全互助金,更好地帮助因公牺牲、伤残、重大疾病的民警及家属。据悉,泉州市财政核拨专项经费作为互助金的启动资金,并纳入财政预算每年予以保障,首批共有57人受益。“警察是和平年代风险最高的职业之一,每年都有民警在执勤中受伤、流血甚至牺牲,广大民警更是长年累月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不少民警积劳成疾。”泉州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卢炳椿在启动仪式上说,设立互助金是泉州市民警职业健康保护工作的一项重大突破,标志着泉州市公安机关从优待警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解决了民警后顾之忧,提升了公安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据介绍,泉州市民警职业安全互助金主要是用于泉州市公安局局属各单位和各分局在职公安民警、文职人员、正式职工在发生因公牺牲、伤残、重大疾病等情形时,除享受医疗补助、医疗保险及有关部门各种抚恤、救助外给予的经济补助和慰问。在互助金的成立仪式上,确定了57名特困、患重病民警作为首批互助金发放慰问对象。

泉州市财政核拨专项经费作为互助金的启动资金,并纳入财政预算每年予以保障,为互助金的设立及常态化运转提供了有力支持。除了财政拨款,泉州市公安局也积极发挥互帮互助的精神,民警积极自愿捐款。

此外,泉州市公安局还将不断推出爱警惠警的新举措,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民警心理健康保护工作。(记者郭冰德通讯员 李肇兴)

点击进入闽南网论坛>>

记者从市规划局了解到,已通过评审的《泉州西湖片区周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未来西湖片区的美景,今后这里将形成文化产业区、人文休闲住区、时尚生活住区三大功能区,是一个以居住为主,以闽台文化和创意体验为特色的现代化、高品质综合性滨水休闲综合居住区。

西湖片区规划示意图

此次规划位于市中心城区西北部,北至北清东路,东、南至城西、城北路,西至江滨北路,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373.49公顷(合5617.35亩)。规划地块位于三国时期的丰州古城向光明之城跳跃式发展的中间区域,濒临晋江流域发展轴,今后将通过增加区域的城市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区域。届时,该区域将以西湖生态文化公园为核心,未来适当增加文化内涵和北侧的博物馆群(泉州市博物馆、闽台缘博物馆)使其成为泉州市重要的城市文化公园区。此外,依托水渠、晋江等形成特色滨水空间网络。

文化产业区 打造“三位一体”混合功能区

今后,文化产业区将成为集创意、办公、居住“三位一体”的混合功能区,涉及范围包括北峰工业区、泉南水厂、溪乾小区(在建)等。目前,周边主要以工业厂房为主。据介绍,这一区域的大部分企业将转型成为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企业,小部分则鼓励发展相关配套产业。比如,滨江工业厂房用途将更换为居住,并与溪乾小区形成滨水小区;项目引进则以闽南文化创意产业、手工艺基地、民俗馆、会展中心、经济酒店等为主。

人文休闲住区 形成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商业带

人文休闲住区将依托西郊新村整体改造,带动周边城中村改造。以滚动开发的方式,逐步完善片区的开发建设,范围涉及新华路西侧新建居住小区和城中村用地,包括西宝社区、城口社区、西门社区、西郊新村、水岸假日、污水处理厂等。届时,通过人工水系引入,两侧形成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L形文化商业带,并布置文化休闲、商业等服务设施用地。规划还建议,西低渠和护城河交界的电机厂,未来改造为旅游服务。

时尚生活住区 重点着手小区环境整治

处于时尚生活住区范围内的西湖社区、普明社区,及北门社区少量用地和北峰公寓,今后将着手小区环境整治,并利用原有的中央公园,布设文体中心,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其中,普明社区远期适时启动城中村改造。(记者 王朝晖)

点击进入闽南网论坛>>

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人民银行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发展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要实现住房公积金缴存异地互认和转移接续,并推进异地贷款业务。【泉州住房公积金贷款指南】

对曾经在异地缴存住房公积金、在现缴存地缴存不满6个月的,缴存时间可根据原缴存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出具的缴存证明合并计算。

泉州住房公积金新政策(图片来自网络)

公积金新政策主要内容:

1、职工连续足额缴存住房公积金6个月(含)以上,可申请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

2、对曾经在异地缴存住房公积金、在现缴存地缴存不满6个月的,缴存时间可根据原缴存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出具的缴存证明合并计算。

3、住房公积金贷款对象为购买首套自住住房或第二套改善型普通自住住房的缴存职工,不得向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缴存职工家庭发放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

4、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实现住房公积金缴存异地互认和转移接续,并推进异地贷款业务,即职工可持就业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出具的缴存证明,向户籍所在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申请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

5、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担保以所购住房抵押为主。取消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保险、公证、新房评估和强制性机构担保等收费项目。

泉州公积金新政策热点解读

注点1:公积金异地互认、转移

原政策:职工只能在就业地贷款买房(部分城市公积金贷款可用于周边城市买房)。

新政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现住房公积金缴存异地互认和转移接续,并推进异地贷款业务。即职工可持就业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出具的缴存证明,就可以向户籍所在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申请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

关注点2:公积金贷款条件

原政策:职工必须在就业地连续足额缴存一年(含)以上的公积金,才能具有申请公积金贷款的资格。

新政策:职工连续足额缴存住房公积金6个月(含)以上即可申请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意味着公积金贷款买房的条件门槛降低,让更多人可以申请公积金贷款来买房。

关注点3: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

原政策:泉州住房公积金单笔贷款最高额度为单职工缴纳住房公积金的为40万元,双职工均缴纳住房公积金的为60万元。

新政策: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发放率低于85%的城市,可适当提高首套自住住房贷款额度。目前泉州市仍未确定是否调整贷款额度,还需探索研究。

关注点4:取消多项公积金贷款业务费用

原政策:公积金贷款相关收费主要集中在评估费和担保服务费。据了解,这些中间费用一般占公积金贷款总额的3‰至4‰,最高可达8‰。

新政策:申请公积金贷款过程中的多项收费项目被直接取消。也就是说以后申请公积金贷款过程中无须再支出办理贷款保险、公证、评估等多项费用。

泉州公积金查询指南

闽南网为您提供了泉州公积金网上查询、电话查询、网点查询等公积金查询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来了解更多泉州公积金的最新信息...点击查看全文。》》泉州公积金提取指南

闽南网为您提供了泉州公积金提取条件、提取材料、提取流程等公积金提取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前来了解更多泉州公积金的最新信息...点击查看全文。》》泉州公积金贷款指南

闽南网为您提供了泉州公积金贷款条件、贷款材料、贷款流程等公积金贷款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前来了解更多泉州公积金的最新信息...点击查看全文。》》

新闻推荐:

泉州房产证办理流程:个人办理房产证需要提供的材料及费用

点击进入闽南网论坛>>

云南地下停车设备安装

金宏源通在线咨询

LED显示屏

其他商务服务

上海颂扬电气科技有限公司